諸佛生平 

佛祖釋迦牟尼

釋迦牟尼被奉為佛祖,所以在寺廟中無不供有釋迦像。釋迦木雕像最富麗堂皇的,要屬浙江杭州靈隱寺了。

佛祖端坐蓮台,也有來歷。佛教傳說,釋迦牟尼降生前,出現了八種祥瑞之相,其中之一是池沼突然長滿大如車蓋的蓮花。八瑞相過後,繁花盛開,四方無霞。後來佛陀從舌根生萬道光明,每道光明都化作千葉金色蓮花,每朵花上都有佛盤腿坐說六波羅蜜(意思是「渡」、「到彼岸」),所以佛教造像中專門有「蓮花座」樣式。蓮花也成為佛教淨土的象徵,並表現了佛祖潔身自好的高尚、聖潔。

釋迦牟尼在歷史上確有其人,他的生活年代大體與中國孔子同時。釋迦,是一個部落的名稱,意思是「能」;「牟尼」的意思是「仁」、「寂」等,合起來則是「能仁」、「能寂」,也可理解為「釋迦族的聖人」。釋迦牟尼是尊稱,原名叫喬答摩、悉達多。釋迦常被稱為「佛」、「佛陀」,意思是「覺悟者」,「知者」。民間的俗稱是「佛爺」。釋迦佛有一個流行稱呼叫「如來佛」。「如來」的意思,是指從如實(絕對真理)之道而來宣示真理的人。

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,歷來說法不一。中國學者一般認為他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農曆四月初八日,即公元前565年。卒於公元前486年。

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內)淨飯王的長子,母親生下他七天後就去世了。釋迦十七歲時,娶表妹為妃,生了個兒子叫羅羅。

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,印度的「種姓制度」很嚴格,統治國家的是婆羅門階層,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是剎帝利階層,他們反對婆羅門的特權,以改變自己的地位。因而他們爭取屬於平民和奴隸的吠舍和首陀羅階層,形成反婆羅門陣線,他們之間的矛盾鬥爭比較激烈。同時,當時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地區,出現了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,其中比較強大的有摩揭陀,驕薩羅等國,而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,正面臨著被吞併的危險。因此,淨飯王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擺脫強鄰的威,做一個征服四方的「輪轉王」,但是釋迦牟尼卻沒有成為政治上的統治者。

釋迦深感自己國家處於強國之間,處境險惡,他又看到社會殘酷無情,人們生老病死種種苦難,毅然拋棄舒適的王族生活,丟下了妻兒,獨自一人出家修行。他訪名師,求教探索、渴求解脫之道。然而在外度過六年苦行的日子,仍一無所獲。後來他來到一個名叫伽耶的地方,在一棵高高的菩提樹下,盤膝而坐,靜思起來。經過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,豁然開朗,悟出了宇宙,人生的真諦,他領悟到人生的痛苦產生於人的慾念。要解除痛苦,就要斷絕慾念,把希望寄托於來世。據此,他創立了佛教,「佛」的意思就是「大徹大悟的人」。

此後,釋迦牟尼在印度的北部,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。他建立了最初的佛教僧團,宣佈「眾生平等」;規定僧人必須剃髮,穿黃衣,托行乞,導從安貧,持律,清淨身心。佛陀耶的祗園和竹林精舍,是他長期的居住地和傳道場所。釋迦牟尼在他傳述的《阿彌陀經》中,對極樂世界有許多描述。為了吸引更多的信仰者,他把極樂世界說成一種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的天堂。釋迦牟尼在四十多年的活動中,收了許多門徒。他的信徒越來越多,其中有國王、貴族和富豪,更多的是貧民。信奉佛教的人都尊其為「佛陀」,並用「如來」、「法王」、「世尊」、「大雄」等號稱呼他,以示尊敬。

在釋迦牟尼八十歲那年,他在講道途中生了重病,再也無力前行。他的門徒在婆羅樹中門安置好繩床。釋迦牟尼洗過澡後,枕著右手,側臥在繩床中,便安詳地逝世了。

釋迦牟尼去世後,門徒將他的遺體火化,並把骨灰拿到各處去建塔供奉。他的佛法是口授的,在世時沒有寫成文字。後來他的大弟子主持召開了一次佛教會議,會上,弟子們把他的說教整理成文字,這就是最早的佛經。

釋迦牟尼創立的學說,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體系,並且發展成為宗教。以後,釋迦牟尼的形象逐漸被神化,失去了原有的思想家的面貌,而成為一個神通廣大,至高無上的「佛」,一個歷史上的「神」。 

【返回延慶寺主頁】